钟志源 官方网站

http://zhongzhiyuan.zxart.cn/

钟志源

钟志源

粉丝:352512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广州雕塑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优秀专家。多件作品获广东省美术作品金奖、优秀奖、鲁迅文艺...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我形我塑——钟志源访谈录

  (梁凤莲简称梁,钟志源简称钟)

  梁: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最核心的技法要素,例如国画的笔墨、电影的镜头、小说的情节,它是决定这种门类的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在你看来,对于雕塑来说,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钟:关键是“形”。

  这个“形”字阐释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浅表的意义包括形态、构图,深层的意义包括视觉美、内涵、韵味等等,有一种艺术的判断和审美在里面,这个“形”字能直接传达雕塑艺术的空间美。

  在雕塑里,艺术家总想把观众带到一个“诗意的”空间里去,我理解的“诗意空间”的感觉,就是一种非现实的感觉、一种唯美的欣赏愉悦的感觉。从这点上说,我们所指的“形”是一个性质不同的空间,不是那种日常生活的形态。

  在艺术的空间里面,比例、肌理、结构、形态等等艺术要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说,不论一个雕塑的体积有多大,观众在欣赏的一个“场”下,肯定在内心中把它们缩小了,为了使自己的情绪能从中穿行过去,就象人在一个城市中穿行一样,边走边看边玩味,这样的一个空间,满足了你对于美的体验,那就是诗意空间。

  不仅是雕塑里面有形,在绘画里,也一样有形的存在,形是线条、造型引发的疏密关系、感觉,比如,你可以把人物的面部忽略掉,只强调造型,但是,艺术的形,与普通视觉的美感体验又有不同,好像对于普通人来说,好看就是美。但是艺术家对于美的苛求是有着他自己的主观追求的,罗丹对于《巴尔扎克》的手臂的处理,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事例,形不是简单的美,而是有内涵和目的,如果有什么妨碍了这样的审美进行,艺术家就要破坏所谓的好看,来达到美。

  这样的雕塑的“形”,就是美的“形”。

  梁:西方的雕塑,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数百年的历史,很多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追求目的,都是偏向形式主义的,或者是形式至上的了,这样一种把形式扩张到极致的主张,和你提倡的“形”有没有什么不同?

  钟:概念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形式如果成为脱离内容的元素,就没有生命力可言了,形是雕塑的核心元素,在我看来,是内容与形式的总和。

  说到西方和我们的差异,还有一样就是,西方的艺术家在前人丰富的艺术经典面前,对于形式的追求出现了分野,一种人培养起了一种超然和幽默的心态,他们用一种轻松和自如的态度去表达对于道德、社会等等事物的看法。

  另外部分人是一种偏向激进的方式,如马蒂斯、毕加索和米罗。拿毕加索来说吧,他的雕塑创作和他的绘画一样,也是通过破坏现存的规则来达到非同寻常的效果,在毕加索的雕塑中,什么东西都可以利用,从破烂的篮子到玩具汽车,就像你说的,是一种极致的状态了,从正面理解,他使雕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从负面来讲,雕塑元素在地位上超越了形态。

  梁:无论是在绘画,抑或是在雕塑里,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总是从写实走向象征,象征在你的雕塑里,作为手法,有时会偶然一见,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的风格,你好像不会去采用。

  钟:在艺术作品中,到底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现实,这里有一个立场的分野,和艺术家的喜好、知识背景有关。

  拿国外的例子来说吧,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心理学的兴趣,那些画家多半都读过荣格的书,其中,象征主义可能偏好神话学的素材,立体主义对建筑学比较有兴趣。人类对于现实的认识,无非是理性的与感性的两种方式,这样两种方式产生的结果,就是科学、艺术,所以,科学和艺术是可以从本源上找到共通点的。

  雕塑和科学有关,例如解剖学,但我认为艺术毕竟不是科学,它还是感性的,如果太过抽象、太过理性化,就失去了艺术的本质特征了。

  说到我自己,我想我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我喜欢事物在我的作品中,不需要转弯抹角地去被理解为一个象征,作品的寓意和感染力是通过雕塑的形态直接产生的。

  梁:那么,我们就再深入一步,探讨一下,从艺术家本体出发,为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去观照现实,进而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与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是否有着直接的关联?

  钟:我相信是要关系的。当代艺术家与古典艺术家,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当代艺术家更多地由表现外部世界,转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于内心的观照,加上艺术家对自我充满焦虑的追寻,就明显地展示出当代性来。

  因此,不是现在就无法产生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了,艺术家只要去关注现实世界,还会不断地产生古典风格的作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当代人普遍的心态就是急切和焦虑,观众对现代主义已经有了一种认同,对于艺术表现手法的审美也趋向多元,所以,现代主义手法已经和现代主义本身有了差异,现实主义的态度依然可以采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这是一个混合多元的年代了。

  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界,你提到的那些艺术家观照内心的作品,从接受的角度去看,还有看懂和看不懂之分,太过自我的观照,往往会误导观众进入到一个无法欣赏的领域,变成一个雕塑家完全自我的个人行为。

  钟:雕塑的主题常常是藏在形式的后面,是最不易被人们发觉的。

  你刚才说到的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究竟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是内容大于形式的话,形式只是内容的辅助,那么,一般来讲,不会出现审美隔阂的障碍。

  举个例子,国外一件名为《负重的女人》的作品,两对铁棍支撑着一根圆木,一根破绳子在圆木中间吊着一个穿了孔的大石头,这就象征妇女的怀孕。类似这样的作品,对于观众而言,确实是有他的审美难度的。

  梁: 单就内容而言,艺术家在涉及到自己的作品时,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所创作的内容是一种通过特殊的生活方式而获得的。

  钟:创作是通过思考而进行的事情,而思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转换。转换的目的是把你个人的体悟从你的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的,转换为一种可以为大家共同接受的审美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性是转换的原则,就是说,不要背叛你的个人主张,同时也不要违背大家的审美趣味,要使观众可以分享到与你的感悟具有同一性的审美内容。

  梁:雕塑家应该具备一些独特的天赋,例如空间的想象力要特别好之类?对于一个雕塑家来说,雕塑这样的空间艺术,需要吸取什么样的艺术养分?

  钟:雕塑如同绘画一样,需要有悟性,功夫到家,自然能进入这片天地,吸收营养化为自己的能量,日长月久,感觉就会出现,艺术的表现力就会加强。

  在艺术感觉到表现能力之间,有两种人,一种是眼高手低,一种是手高眼低,眼高手低的,看到了,但是表达不到位,这是需要假以时日的;手高眼底的,就很成问题,修养不到,感觉就永远出不来。

  雕塑所吸收的营养是全方位的,雕塑的空间感不是从天而降的,它的肌理、块面等等形的元素,处理手法都是可以互相借鉴其他视觉和造型艺术,例如油画、国画、木刻、水粉,甚至是剪纸等工艺美术。

  梁:古今中外,雕塑家这个群体里有很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据说你也是这样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雕塑的?

  钟:我和很多雕塑家一样,先是画画,最早是自己爱好国画,后来是在广州业余大学学水彩和素描,做雕塑是在79年,跟着唐大禧老师,不过当时也是想向唐老师学画画,当时,唐老师已经是很有名气的雕塑家了,我是通过梵扬老师的介绍,认识了唐大禧老师,梵扬是我在业余大学的文学老师,本来是想向唐老师学素描的,后来变成了学习雕塑。刚开始的那会,我就用自行车驮着作品,往返于自己的家和雕塑院之间,把习作运来给老师指点。

  第一次接触雕塑,还是在文化公园参观广州雕塑院的作品《收租院》,雕塑的立体和逼真,震撼了我。要说我的其他与雕塑有关的经历,我还作过三年的钳工,现在想起来,为什么我对于金属有特别的感悟,可能是这一段经历给了我滋养,让我对于材质有特殊的灵感。

  梁:每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都会有他自己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可以根据很多元素的变化来划分,如果从外人的角度来看,你的作品从风格的成熟与否上,是能看出明显的递进台阶的,80年代末期的作品,像是《醉剑》这样,在雕塑形态的确定上,就没有后来的《蓝色探戈》、《清风》,把握得那么自然和独特,从总体上而言,你的雕塑个性色彩很强烈,始终有股清新和活跃的气息。

  钟:我不喜欢一成不变,也不喜欢一个套路走到底,而是不断求新求变,这样有新鲜感,但是,我的作品的脉络是一致的,我前面说了,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追求的风格是清新、明净、抒情、浪漫,不追求晦涩、沉重和粗犷,这也是岭南文化的特点,神韵是精致的。哪怕是刻画宏大的题材,例如抗英斗争,反映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的作品像《三元里》,也是采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把人潮设计成涌动的浪潮,不是粗犷的、拧着劲的蛮力,而是像水一样,奔涌而来。

  梁:听说,为了雕塑《三元里》,你还去过实地考察过,这样的一种考察,内容是什么?

  钟:情绪可以是浪漫主义的,但是,素材必须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和服饰以及样貌等等,都在当地可以找到参照的蓝本,那些农民使用的器械,也是我在三元里的抗英博物馆里看到的。

  对于一个历史故事,或者说是场景,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点去表达,我感觉这种排山倒海场景式的构图更能传达出那种气势感来,这个构图在当时非常有新意,以致于我们在后来的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类似的构图。

  梁:你的作品在题材上,非常集中,大致比较多的是体育、舞蹈、女人。

  钟:对,体育是90年代比较热衷的题材,体育有强烈的动感,能够产生很好的形态,你也可以用你的想象力去发挥这样的形态,我可能是对这样一种动态的想象比较敏感,所以,部分体育题材的作品,拿了奖,获得了肯定。

  女人是雕塑领域里最常见的题材了,女人的形体所具有的韵律感和空间感都是非常美的,而舞蹈可以说是女人与体育结合的最佳题材,所以,我做了不少这样题材的作品,出发点和我刚才讲体育的一样,她能给你创造美感、创造“形”的空间。

  梁:聊了很多虚的,也聊了很多实的,最后,归结到你的“形”而上的雕塑观,我们再说说艺术潮流与个人的关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代主义已经成为20世纪视觉艺术文化的正统,你的创作,是如何既有个人特色,也有时代倾向的。

  钟:雕塑的创作就是一个不断质变的过程,对于形,也是一样,每一时期,我对于“形”都有新的追求,差异在于眼光和修养的进步和不同。外部不断有新的思想,内部不断有新的情绪和形象融入进来。任何一个艺术家在整体上,都自然而然地保持了与艺术潮流的一个基本联系,那就是与观众的欣赏趋势相一致,谁都是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和雕塑形态的传统观念既相融合又相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