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源 官方网站

http://zhongzhiyuan.zxart.cn/

钟志源

钟志源

粉丝:352728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广州雕塑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优秀专家。多件作品获广东省美术作品金奖、优秀奖、鲁迅文艺...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钟志源:以古典的细腻表达时代的审美

6月14日,“一石倾情——钟志源汉白玉雕塑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雕塑家钟志源近年来创作的52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均为汉白玉材质,也均为女性题材,晶莹璧润,婀娜多姿,呈现出纯美的视觉效果。展览将持续到6月20日。


作者钟志源是广州雕塑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在国际和国内的展览中展出和获奖。本次展览展出的汉白玉作品是作者经过多年的艺术磨砺之后,近几年在雕塑新语言和技法探索中的重要尝试。作者充分利用了汉白玉材质的温润、细腻、洁净的天然质感,结合现代女性形象和题材进行提炼,凸显时尚与亲切,充满了生活情调;在重视材质的同时摆脱了传统束缚,赋予了汉白玉雕塑独特的现代审美意识。


在展览开幕式当天的研讨会上,广州文化艺术界人士、批评家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广州雕塑艺术的辉煌历史、探讨广州雕塑艺术的前景。围绕着雕塑艺术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雕塑艺术如何导向审美潮流,推动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雕塑如何在大众接受,被时间所检验、接纳、认可的情况下,更多的艺术创作进入经典行列,如何在增强城市审美含量的时候做出有效贡献等问题,做出了思考。


为更深入了解钟志源近年来的创作与思考,信息时报记者专访了钟志源。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实习生 陈宇强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信息时报:在2000年以前,你的雕塑是以金属为材料,题材更多地偏向抽象。但最近十年,你的雕塑发生两方面的转变:一是题材的转变,更加具象写实,具体来说就是以女性为题材;二是材料更传统,从金属回到汉白玉。您是怎么发生这样巨大的转变的?


钟志源:原先我走得很远,现在我这是走回来了。以前我做过机修工,所以对金属材料更熟悉。当时金属材料的雕塑在国内不多,为了材料上的开拓,我进行了金属材料的雕塑。庆幸的是获得不少荣誉。2004年的时候为了准备第十届全国美展,我就采用汉白玉做了一件作品。人们用石头做原料,一般都是概括性地创作,不会太细致化。我准备反其道而行,做一件很着重细节、很复杂的作品。做好之后效果还不错,而且和传统的做法、古典的做法不一样,有新鲜的造型。我和一些朋友看了之后都觉得不错,所以产生了往这方面尝试的想法,就开始这一系列的作品。当然金属作品还是可以做,但我这个人在艺术上喜新厌旧,需要有新的东西刺激自己,所以就一路探索下来,包括手法、造型等等。古典的作品都是很写实的,较少夸张,但在我的雕塑里面,可以有所夸张变形,凸现出情绪,为整体的主题服务。


我的汉白玉雕塑带有现代的审美意味。虽然说我的作品以少女为主,古典作品也有少女,但同时更多的是以英雄、男性题材为主,所以我的作品更带有现代眼光去表现女性,将女性的审美的细腻、圆润通过汉白玉这种材料更好地表达。我觉得蛮好的,就一直坚持下来。


说实话,做汉白玉雕塑比做别的雕塑花的功夫要多,包括时间、过程,都要比铸铜要复杂得多,能形成一系列的人不多。到现场观看作品会很震撼。


雕塑艺术要避免工艺化的误区


信息时报:艺博院陈伟安院长认为,您创作的一个特点是特别能驾驭材料,而我在观看您以往作品时发觉到您和许多艺术家对材料的感觉有些不同:许多艺术家在使用金属时注意表现它的体量感,而您更侧重它的延展性;别的艺术家注重汉白玉的厚重,而您刻意表现汉白玉作品的细腻。从这个方面来讲,您开拓了材料新的表现,赋予了新的特性。


钟志源:我希望把石头雕塑的细腻性做到极致,也许看起来够了,但我还想往下走。这也许会遇到新的状况,就是会有做“腻”的感觉。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做腻了。做细和做腻,只有一线之隔,要把握好当中的度。所谓“腻了”就是过于面面俱到,没有艺术的取舍和感染力。艺术作品,无论是金属还是石头,都需要感染力,除了要把作品雕刻得精细,还得避免走进工艺化的误区。


信息时报: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梁凤莲女士在一篇文章里说,很多艺术家在四十岁以后才关注女性题材,注意表现女性。她还打趣说你选择女性题材是因为夫人和女儿非常漂亮,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看法的?


钟志源:女性题材在美术作品之中是常见的题材。至于很多艺术家在中年以后、四十岁以后才选择女性题材,我想是因为中年以后对世界的看法,尤其是对女性的看法更成熟,和年轻时候有所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也更不同。我赞同梁凤莲女士的这种看法,我们对女性美的认识,确实会在中年以后能理解得更深刻。除了单纯外体上的美,对内心美的认识会更多一些,跟年轻的时候感觉看法不一样,认知度更加深。


信息时报:我们知道,在古典作品当中,涉及到女性的时候更多是表现母性美,而你的作品中多是少女形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钟志源:我的这次作品的时尚感、现代感会很强。其实最精彩的是对当下女性五彩缤纷形象的把握。从我的角度,年轻少女展现的东西会更丰富一些,从她们的装束、打扮、眼神都能领略到。尤其是眼神,很多作品里少女并不是直视着你,可能只是斜视,轻轻瞟你一眼,这种神态我表现得会多一点。其实现代很多女性为了保持矜持,保持仪态,她不是正视着你看,只是轻轻瞟你一眼,这一眼女性的形态就表现出来了。除了造型之外,女性心理的东西也能挖掘更多。


广州城雕前景光明


信息时报:在你的首次个展中,为什么选择采取了专题式的展览,而没有把自己过去引以成名的抽象的、金属性的作品共同展示?是你认为具象的东西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吗?


钟志源:近十年来,我都是做这样一个系列。同时,做这样的系列的人并不多。我想,尽管这个材料很古老,但是作为一个系列呈现给大家看,这样的展览还是很少见的。从这样的想法出发,我举办了这次展览。我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开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可能要等到我七八十岁才行。这次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通过这次总结,也许我又有新的想法,以后做更多的尝试。我的心很“野”,不喜欢固定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总想尝试新的东西,有时跨度、距离越大越好。


信息时报:前两年一直有声音认为,我们的城市雕塑进步不大,缺少富有当代色彩的、深入民心的作品。作为广州雕塑院的副院长,你对当代城市雕塑有怎样的看法?


钟志源:其实广州是最早参与城市雕塑推动的。广州也好,广东也好,包括经济发展先锋珠江三角洲也好,曾有一段时间雕塑林立,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城市各角。达到真正的繁荣和高水准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经过二三十年时间的洗礼,很多雕塑已经淘汰掉了,留下来的都属于不错的作品。


从现代城市景观角度来说,在怎么把雕塑融入城市景观这一方面广州确实有点落后。广州能留给大家有深刻印象的雕塑并不多,城市公共雕塑的推动也有点滞后。广州毕竟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市,很多资源都在老城区。在老城区的改造当中,留给公共雕塑的空间并不多,所以大家能见到好雕塑的机会相应减少。也有一部分具有本土民俗风情的雕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老百姓也比较认可,但是真正具有现代感意味的好作品确实不多。


这里面会有好多原因,一个就是我们在考虑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没能充分考虑到审美这一方面的需求,对公共雕塑品的考查还是囿于传统眼光,这方面还有待提高。但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前景还是光明的。目前广州的公共雕塑是少了点,和长春、大连、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比较,有所不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广州能后来居上。


专家们说


广州的雕塑在全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我们有一批老一辈的雕塑家,又有一批中青年的雕塑家,梯队完整。在广东的美术大军里,这个方阵也是赫赫有名的。岭南这一片沃土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我们这一方水土养的这一方人,为什么能这么执著、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创作,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研究。


——广州市文联主席乔平


钟志源是一位充满创作力的艺术家,当年他剑走偏锋,从惊俗的焊接和敲打潜入雕塑界,崭露头角。最近十年,他又把他的注意力和创作点,放在汉白玉上,取得了很可观的成就。


我希望大家关注的,就是钟志源以雕塑家的身份,对岭南文化精神的实践。我觉得钟志源以他的雕塑来说话,尤其是以雕塑作品《大道》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在观念上、方法上、模式上、时态上的前卫,与岭南文化融会贯通,从雕塑语言的角度,在雕塑的范畴里为我们岭南文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诠释。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


每一个雕塑家都知道石雕是纯体力艺术创作的一个过程,对于应用材料方面的投入,无论从财力、精力和体力方面,都是重工程。因为一琢一刀都是艺术家直接的创造,这么一大批的雕塑作品里,钟志源在短短几年时间,出来那么多的作品,他还亲自去到各地包括四川、云浮去采石,都是亲力亲为。我觉得他的坚持与勤奋,很值得我们当代雕塑艺术家学习。


——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 

abortion clinics in indianapolis west-bot.com abortion personal stories